上周,市場上首次出現集裝箱貨船訂單超越散裝船與油輪的情況。據悉,目前累計集裝箱船訂單近900艘、達700萬TEU。這些訂單將會于下半年開始陸續交船,明、后年達高峰,未來市場供給將暴增超27%。
業界人士認為,隨著新增運力出籠,若貨量減少、填艙壓力大,這種情況下說不定會引起各家的價格戰。 據Alphaliner17日最新統計,地中海航運(MSC)下訂單最多,在建船舶多達118艘、新增運力逾154萬TEU。達飛在建船舶68艘,運力約64萬TEU;中遠海運在建船舶34艘,運力約58萬TEU;長榮在建船舶57艘,運力約54萬TEU。 近日韓國現代商船(HMM)13日宣布,未來五年將投資15兆韓元(約120億美金)強化運力,從目前的運力81萬TEU提升到120萬TEU,2026年計劃運力增加46%。 目前集裝箱海運市場,運力超百萬TEU的航商有七大集團,依序是地中海(446萬TEU)、馬士基(428萬TEU)、達飛(329萬TEU)、中遠海運(289萬TEU)、赫伯羅特(176萬TEU)、長榮(157萬TEU)、ONE(151萬TEU)。 排名第八的HMM隨新船投入,有望躋身百萬TEU俱樂部。而排名第九的陽明原本敲定訂造五艘1.5萬TEU的LNG船,但至今未對外招標,未來運力僅達71萬TEU。 有業內人士擔心,一旦市場貨量減少、船舶供給大增,供過于求,貨主會要求航運公司降低現貨價,也可能影響長約租金價。 業界估計,今年第三季傳統旺季,貨量裝載率95%或滿載沒問題,長約也將保持高價;但進入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,隨著新增運力出籠,若填艙壓力大,恐引起運費價格戰。 粗略估計,全球未交付集裝箱船占現有營運總運能約27.9%,其中,今年新增運力100多萬TEU,明年增量將翻倍,達245萬TEU,而后年多達274萬TEU。 業界透露,運力一旦供應過剩,航運公司承擔船舶貨值比下降風險,可通過空白航班、減速航行等支撐運價;還有人認為,2023年IMO(國際海事組織)環保新規上路,雖會淘汰不環保舊船,但恐怕難以抵銷新增運力。